• 北京古建筑的命运

    一砖一瓦见北京

  • 几经风雨

    | 破坏和冲击

   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, 文物古迹十分丰富,可以说是一座保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。然而与清末民初时期相比,北京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已远远不及。这一方面是因为解放前的种种战乱和动荡,而另一方面,在新中国成立后,北京古城也经历过几次大的冲击和破坏,致使旧城老建筑不断减少,城市肌理遭到了较为严重的毁坏。

  • 真正的保护

     

   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,北京文物古建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1982年国务院公布北京成为首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九十年代,北京启动危旧房改造,大规模修缮一直持续到今天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富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没有逃过拆毁的命运,而一些与周围环境不符的新建筑拔地而起,破坏了旧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韵味——这些被称之为“保护性破坏”。被拆除的永定门复建了,梁思成、林徽因的故居也已经完成了“易地保护”,数不清的庙堂府邸正在被粉饰一新,而这中间有多少才是真正的保护?

     

     

    broken image

    1991

   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

    提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层次和一个重点。“三个层次”是文物的保护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;“一个重点”是旧城区的保护。

    broken image

    2000

    3.3亿元文物古建抢险修缮工程

    北京市在三年时间内投资3.3亿元对文物古建筑进行抢险修缮。修缮工程涉及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总面积达59.2万平方米。

    broken image

    2003

    “人文奥运”文物保护计划

    从2003年到2008年每年投入1.2亿元,计划整治“两线”景观,恢复“五区”风貌,重现京郊“六景”,通过139项工程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。

    broken image

    2011

   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保护工程

    列入申遗范围的中轴线包括22处遗产,总面积5143.44公顷,涵盖了60%的北京老城。首批文物修缮名单中包括大高玄殿乾元阁、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等古建筑群。

  • 北京市文物局“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”项目支出

  • 结语

    古建保护的未来可能

    站在永定门北广场的御道上,可以笔直地看见一千多米外的正阳门。那一刻,从小生长在老北京外城之外(也就是明清时期的京郊)的我突然对这座旧城曾经的庄严雄伟有了更多的想象,也更加理解了梁思成先生为什么将它称为“都市设计的无比杰作”。

     

    上世纪五十年代,在规划北京新市区的时候,梁思成与陈占祥曾参照伦敦经验提出“大北京规划”——将旧城作为古迹保护起来,在西郊建立行政中心,以避免未来因为拥挤而产生的各种城市危机——然而“梁陈方案”最终未被采纳。今天,以旧城为中心的城市“大饼”越摊越大,北京在如愿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同时,也出现了单一中心大城市难以避免的各种问题:人口密集、住房紧张、交通拥堵、环境恶化......在这样的背景下,古建筑保护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

    有人说,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,也是一个破坏的时代。当通州确认将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时候,许多人想起了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话“50年后,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,我是对的。”绕了一个圈,北京的城市规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“梁陈方案”,中心城区的人口疏散有了新希望。但愿古建筑能够借此契机得到更好的保护,从文化意义上真正做到“再现古都风貌”。